科研动态

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首战告捷—一成功投放白龙浮标

时间:2017.09.12 来源:船管中心和海气中心 字号

 2017年9月8日当地时间早晨六点,天蒙蒙亮,全体浮标布放人员和船上实验室与甲板工作人员到船后甲板集合,今天作业是投放白龙浮标,这时东印度洋的太阳还没升起。

 亚洲夏季季风系统是影响我国汛期气候的重要因素,印度洋是对亚洲夏季风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区域,在这一区域开展海气关键要素实时监测对提高我国短期气候预测能力、保障汛期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2010年始,在印度洋东南部区域(100°E,8°S)投放点开始布放白龙浮标。该浮标是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研发的深海浮标,不仅可以观测海表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相对湿度、雨量、长波和短波辐射等大气要素,还可以通过感应耦合传输技术实时采集海洋表层至深层海水温度、盐度、海流、溶解氧等重要海洋参数。所采集的现场数据可通过铱星实时向岸站发送,进行实时处理,并进行全球共享,共享后的观测数据被应用到世界各大业务预报中心的资料同化系统中,为改进全球天气和气候尺度的预报、预测发挥作用。浮标团队对该站位每年维护一次,布放新浮标后,收回旧浮标进行岸基保养维护。2016年布放的白龙浮标已经工作接近一年,因此需要回收维护保养,并保持站位观测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此站位位于东印度洋暖池区,是印度洋上升流核心区域,也是热带季节内信号关键区,更是年际时间尺度海气耦合过程发生重要区域,监测结果对开展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和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本站位白龙浮标也是国际印度洋浮标阵列(RAMA)组成一员。本次顺利投放意味着我国继续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起,共同为全球印度洋海洋气候监测提供基础支撑,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布放白龙浮标是这个航次的第一个定点作业任务,在向阳红01船到达印度洋的第二天即开始实施。现在这个季节正是印度洋季盛行的时候,风大、波浪高、洋流强,风速达到6级,波高接近3米,属于可布放条件的极限情况。在后甲板船晃得厉害,经过现场协商,决定实施布放。

 缓缓的太阳露出半张脸,我们已把设备移放到合适的位置并固定好,做好了投放准备。驾驶台通知到目的地还有三十海里,正好这个航行的时间,我们先去吃早餐,因为水深五千多米,要放四千多米的尼龙绳,再加上各种探测仪器,不知道要工作到几点,赶紧填饱肚子。

 正好这时,经过去年放的白龙浮标,赶紧去驾驶台拍照片,给宁博士看一下有没有什么设备损坏。在驾驶台,领导、船长和宁博士正在商讨投放白龙浮标的事宜。

 吃完饭到后甲板,船比较晃,浪有时会打到甲板上,投放设备都是大件,作业时有一定的危险性,再就是为了确保投放成功,前阶段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真是容不得丝毫闪失。张船长和宁博士在强调安全工作注意事项后,开始指挥大家工作,虽然人多,但很有秩序,大家伙在指挥下犹如链条转动一样有条不紊。广东控制A架,袁控制小吊,A架抬起,小吊受力,固定浮标的绳索解开,A架吊起白龙浮标慢慢到船尾部的海面上方,大家都屏住呼吸,一声令下,遥控脱钩器打开,白龙浮标入水,激起的浪花告诉我们,标体投放成功。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是放包塑钢缆,一共七百米,每隔一段距离加绑一个设备。然后是尼龙绳入水,一共四千多米,每五百米需要卸扣接起来,尼龙绳极限承重达六七吨。

 在放尼龙绳的同时,水手们把14对玻璃浮球一个挨一个地摆放到后甲板,虽然叫浮球,但是每对有一百来斤重。每对浮球之间有锚链用卸扣相连,为防止螺丝帽脱落要加安全销,每个安全销需要用钳子向两边掰弯。腾飞掰了一会对付腾飞说,你来掰一会,我手吃不住劲了发抖,是啊有70多个卸扣要加安全销,确实太多了。这时,实验室主任张海泉正带领大伙把两组铅块移到船尾A架下,每组1.5吨。为了防止摇摆,吊起前在上面串了三根绳,两两之间120度,每根绳都有五六个人牵着,以减少摇摆。铅块被折臂吊缓缓移到后甲板,大伙一个个满脸大汗,救生衣下的衣服早已浸透。这时已经12点多了,大家都有些累了,白龙团队的苏清磊搬出两箱红牛让大家补充能量,我不禁想起了红牛那句广告词,你的能量超出你想象,在这一刻见证每个人都是铁人。

 在这整个作业中,船的速度和航向很有讲究,船艏向稍有偏离一是会偏离目标点,二是尼龙绳不好放,最难的要在这两者之间微调,既要到达目标点也要让尼龙绳顺利下放。船速更是需要精确把握,太快了尼龙绳不赶趟,需要多人费力拉住尼龙绳防止连缆带箱掉入海中,船太慢尼龙绳缠入螺旋桨那就更危险了。这就需要船长指挥驾驶台控制航速航向,只能用精准一个词来形容。

 浮标投放负责人宁春林博士在不断地拿浮标结构图和船长交流,确保按照原先制定的布放流程来布放。铅块是整个浮标的最后一环,行百里者半九十可马虎不得,在A架稳重的牵引下,三吨重的铅块入水的那一刻,大家响起了掌声。宁博士高兴地对我们说,所里岸站系统北京时间2点收到了白龙浮标的信号和数据,一切正常,投放成功!掌声更热烈了,不过我在纳闷这才一点十多分钟怎么两点收到的信号,恍然大悟时区不一样。跨了大半个地球发来成功的消息甚是喜悦。这时才感觉到肚子饿,领导拍着队员的肩膀让大家赶紧去吃饭。

 曾经在美国PMEL和WHOI交流工作的宁博士认为,这次投放的白龙浮标过程,是经验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科学家、工程师和船员之间的化学反应,科学家提出科学需求,工程师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科学家的需求,在船上工程师完成系统的电子、通信部分的相关工作,指导、指挥船上人员按照标准化的步骤完成布放工作,各自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宁博士也对向阳红01船赞不绝口,称不愧是我国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不仅在硬件上具有动力定位、多波束测深、先进的收放系统、绞车系统等,而且在软实力上,上至船长,下至每个船员,综合素质业务能力都是一级棒,技术水平和考察能力已经达到、甚至部分超过国际海洋综合考察船先进水平。

 整个投放白龙浮标的时间是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一点半,虽任务艰巨,我们依然给出完美的答卷,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首战告捷。在东印度洋留下了我们的汗水,也留下了我们的骄傲——白龙浮标。作为我们一所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套7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系统,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所砥砺前行的海洋梦,更是肩负中国海洋人深耕探海前进的希冀和美好愿望!我们坚信有了白龙浮标顺利布放这个开门红,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必将顺利、圆满的完成!

准备工作

静待下水的白龙浮标

浮标成功入水

玻璃浮球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