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开启中国东部近海多学科协同观测的新征程

时间:2020.04.13 来源:生态中心 字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综合开放航次——2020年春季航次

中国近海是全球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陆架海域之一,她紧邻的海岸带地区孕育了全球总人口的22%,为这片海洋赋予了极高的科学与人文价值。中国近海面积宽阔、地形地貌复杂、四季交替明显、沿岸径流多变、生态系统复杂,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是我国乃至世界海洋综合研究的热点海域。当前,受到海洋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以及观测条件的局限,我国在该区域已有的气象、水文、地质和生物化学等观测资料仍然有限,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和资源需求日益增强的当前,针对我国近海的综合系统调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本着学科统筹、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原则,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向阳红18” 船先进的科学考察平台,经过组织多次论证和所领导的反复研究,海洋一所将所内各学科在渤海、北黄海、南黄海和东海的科学考察任务进行整合,组织了海洋一所中国近海综合开放航次。

按照计划,海洋一所“向阳红18” 船将在2020年执行为期40天两个航次的多学科调查与综合研究工作。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先的计划,所内近海航次面临推迟或取消的尴尬情形。船舶是相对密集和封闭的区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产生传染,其后果不堪设想。得益于国家强有力的举措,我国疫情形势大为好转,各行各业有序复工复产,科研界的复工复产也应积极响应。为此,海洋一所根据疫情防控最新要求,特别编制了《船舶防控操作手册》和《“向阳红18”船新冠病毒防控工作程序》,并准备了充足的专用医疗器材和防护用品。在对全部参航人员按要求核酸检测正常后,“向阳红18”船于3月30日起航,执行了为期近两周的“2020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近海综合开放春季航次”。作为新冠疫情以来海洋一所所属科考船执行的首个航次,圆满地完成了所有预定任务,无人员感染。

这次科考工作在肩负防疫重任、执行减少聚集航次铁的纪律情况下,仍有诸多的亮点。首先,本航次的科学问题明确,航次聚焦北黄海和渤海重点海域,围绕水体交换、物质源汇过程、海洋环境演变等资源与环境的重要科学问题展开,并在山东半岛外侧泥质沉积区开展了精细化的沉积地层剖面观测与研究,这些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将为后续区域海洋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今后的工作中,参与航次的科学家将注重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的比较研究,通过获取长期连续的观测资料和沉积记录,进行基础数据的集成和研究,综合揭示黄海和渤海海域的环境变率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

在防疫和科考的特殊环境下,“向阳红18”船没有缺席全国性哀悼活动。2020年4月4日,在渤海执行综合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8”船举行了庄严的哀悼仪式,拉响气笛、寄出哀思,全体船队员列队后甲板低头默哀,向新冠肺炎疫情遇难的同胞和抗疫斗争中逝世的烈士表达深切的哀悼。

参航队员顺利完成了所有的既定任务。在航渡中,还举行了学术与文化大讲堂,船队员分别从船舶建造、近海科考现状与思考、近海沉积环境、生物资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山东半岛气候演化、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与文化交流。

中国近海综合开放航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航次锤炼了一支年轻的海洋调查与海洋研究的队伍,有多位首席科学家相继成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为我所海洋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海洋一所中国近海综合开放航次立足服务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通过精心的顶层设计、研究区域和科学问题的严格论证、站位和断面的合理设置扎实有效地整合了所内资源,协调推动各学科发展,相关成果将持续深化人们对区域海洋环境变异机制以及近海系统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响应及重要生物资源变动的认识和理解。

从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的圆满结束,到中国东部近海多学科协同观测的新航次的开启,海洋一所立足区域、着眼全球的科学研究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实现水文、地质、化学、生物、气象和卫星遥感等学科多位一体的高度融合,并为进一步探索中国近海自然资源现状和环境演变、深入开展海陆海相互作用以及相关海洋环境热点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海洋一所将继续推进我国近海立体观测与综合实验研究,丰富和完善我国近海海洋资源与环境变异规律和关键过程的认识,系统揭示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形成、现状和发展全过程及控制机制,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山东半岛泥质区采集重力柱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