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两洋一海”区域超高分辨率多圈层耦合短期数值 预报系统研制项目2018年度进展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时间:2019.03.18 来源:物理海洋室 字号

2019年3月6-7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两洋一海’区域超高分辨率多圈层耦合短期数值预报系统研制”项目2018年度研讨会在青岛召开。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10家单位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责任专家、咨询专家、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技处、项目和课题负责人及研究骨干共36人参加了会议。

项目紧密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海洋环境保障需求,以提高“两洋一海”区域海洋动力环境预报能力为牵引,以建立“两洋一海”区域超高分辨率多圈层耦合短期数值预报系统为核心目标,重点开展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发展超高分辨率大气-陆面耦合模式、浪-潮-流耦合海洋模式、大气-陆面-海洋多圈层耦合模式,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两洋一海”区域的多圈层耦合短期数值预报系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俞永强研究员主持了会议研讨,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2018年年度工作进展,各课题负责人详细汇报了课题执行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及各课题2018 年度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希望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严格按照任务书确定的分辨率指标,明确时间节点,加快耦合模式和预报系统建设工作;加强与其他项目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数据同化技术和预报技巧,进一步优化并行效率;继续加强相关研究成果和预报系统的示范应用。

本项目2018年度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任务书要求的各项工作。开展了海气通量连续观测和锋面与中尺度涡致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加密观测,初步给出了风应力参数化方案,给出了海面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评估优化了大气和陆面模式的参数化方案,完成了大气与陆面过程的耦合;突破了区域环流模式加潮技术,进行了浪-潮-流耦合模式调试,完成了海洋环流模式 10 年的 spin-up 运行;初步形成耦合器C-COUPLER2 版本,完成了多圈层耦合模式框架设计和耦合接口建设;针对“两洋一海”预报系统研制及业务化试运行,完成了管理数据的梳理,初步建成了二三维可视化主体平台及运维控制软件门户界面设计和运维监控软件初版;完成了检验数据和数值预报产品标准化处理流程,完成了统计检验评估方法研究,建设了对应的函数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