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承办的国际机构提出海洋构建世界和平新理念
近日,由我所承办的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简称“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DCC-OCC)和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OSF)大科学计划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海洋政策领域高影响力期刊《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上发表了跨学科理念性成果。论文聚焦全球海洋治理与和平议题的交汇点,首次系统论证了“海洋构建世界和平(Ocean as a Peacebuilder)”的科学路径,呼吁在当前的海洋国际合作和全球海洋治理实践中加入和平建设维度,为联合国“海洋十年”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
论文指出,“和平”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与海洋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如SDG14)中,和平这一维度尚未被充分纳入。作者基于对国际制度、环境和平理论与科技合作机制的深入分析,提出海洋不仅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国际和平秩序的重要平台。建议将“和平的海洋”作为“海洋十年”第八项社会预期成果,为未来全球海洋治理带来理念拓展与实践启发。
当前,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全球至少有400所高校设有相关课程或研究机构。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与海洋相关的内容却几乎未被关注与阐述。
论文强调,海洋事务在本质上高度依赖国际协作,从法律制度到科学研究,从海洋观测到治理保护,各国间的深度互动始终贯穿其中。正是基于这一特性,海洋具备天然的和平构建潜力,但这一潜力在现有治理框架和学术研究中长期被低估或忽视。
论文以1982年颁布、1994年开始实施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为核心案例,系统阐述了海洋作为全球和平构建机制的重要地位。《公约》确立了解决争端的司法与调解机制,为国家间就海洋权益问题开展和平协商提供了制度支撑。为进一步说明《公约》对于构建和平的重要意义,作者援引了“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提出的和平的三种路径,即维和(peacekeeping)、调解(peacemaking)和构建和平(peacebuilding)。《公约》作为制度化的合作框架,具备和平构建的六大显著特征:平等性、开放性、互补性、领域多元性、广泛参与性和上层建筑支持,完全契合加尔通“积极和平”的理论内核。
在理论层面,论文进一步引入了Krampe等人提出的环境和平构建的三种路径机制,即通过跨国交流与合作减少误解与偏见(接触机制),推广跨境共同治理强化制度合作(规范机制),通过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增强国家合法性与公众信任(服务机制)。尽管该理论以往主要应用于陆地环境,但海洋领域的合作实践同样契合这三种机制,而且具备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相较于多数陆地冲突具备直接、显性、局部等特点,海洋冲突往往具有隐性化、跨国界、系统性等特点,更需要通过前瞻性治理与合作机制来提前预防和系统调解。
论文指出,海洋科学具有极强的合作属性和中立性,其在和平建构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与Argo观测计划高度依赖数据共享与技术合作,为建立互信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区域渔业组织通过科学调查与模型预测,为鱼类资源管理提供配额依据,减少甚至避免了国家间因资源竞争而引发的冲突。
论文提出“海洋十年”在和平构建方面具备巨大潜能。“海洋十年”致力于通过提出系统性科学解决方案来推动海洋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全球合作、包容治理和能力建设。作为“海洋十年”的核心参与机构之一,我所牵头发起并实施了多个与和平建构密切相关的实践。其中,全球海洋综合治理工具包——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工具包(简称COAST工具包)将海洋大数据、先进的数值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能力建设密切衔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推动和平构建;OSF大科学计划正与全球52个国家的80余家科研组织开展科技合作,推动科学标准化和技术民主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ODC中心)每年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青年科研人才提供培训机会,促进区域互信与能力建设。这些实践不仅夯实了全球海洋治理的科学基础,也通过推动对话、传播规范和提供服务,切实落实了环境和平构建的三项核心机制,体现了我所在推动“和平型科技合作”方面的务实贡献。
论文最后提出,联合国“海洋十年”已经提出包括“清洁、健康、丰盈、可预测、安全、可获取、启发性”在内的七大社会预期成果。为进一步体现海洋在全球和平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尽快将“和平的海洋”作为第八项预期成果正式纳入“海洋十年”框架。作者呼吁,应启动系统性的“海洋与和平”跨学科研究,推动海洋科学家与和平研究者开展深度合作,在制度设计、项目共建、能力发展等方面形成互动机制,将海洋的和平潜力从“隐性存在”转化为“制度保障”与“行动路径”。
该成果由DCC-OCC执行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前执秘Vladimir Ryabinin领衔,我所乔方利研究员带领DCC-OCC协作中心和OSF国际大科学计划团队成员共同完成。这是DCC-OCC与OSF继发布新一代低成本海表漂流浮标、海洋早期预警系统(OCEANUS)、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的解决方案工具包三大成果后,推出的又一面向全球社会需求的公共知识产品,是我所科研团队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框架下在理念探索和公共产品输出方面的又一成功实践。在当前国际背景下,该成果为全球海洋提供了一个和平维度的新视角,体现了我所科研团队在推动全球海洋科学与治理理念创新方面的持续探索与务实贡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ocecoaman.2025.107835
- 上一篇 暂无数据!
- 下一篇 我所科研团队在晚第四纪轨道尺度气候系统演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