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共商以核心科技突破支撑海洋与气候防灾减灾——塑造蓝色防灾减灾新机制
2024年10月24日,蓝色防灾减灾国际论坛在中国青岛成功举办。该论坛是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DCC-OCC)和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主办,主题为“致力蓝色防灾减灾,共同设计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解决方案”。来自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高官共计140余人现场参加了此次盛会,并通过爱思唯尔平台向全球进行了直播。中外与会嘉宾齐聚一堂,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与气候灾害的应对策略,共商打造国际合作新机制。
联合国“海洋十年”:蓝色防灾减灾整体设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以下简称“海委会”)主席道田丰先生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简称“海洋十年”)关于蓝色防灾减灾的整体构想。
“海洋十年”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联合国框架下最重要的海洋倡议,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宏观政策和战略框架,基于海洋科技突破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保障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十年”确定了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7大目标以及面临的十大挑战,增强社区对海洋和沿海风险的抵御能力便是其核心之一。有效应对该挑战的关键措施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提升全球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和灾害应对能力。
“海洋十年”强调以社区为中心的防灾减灾方案,聚焦于将技术创新和科学突破应用于海洋与气候灾害的预防与减缓。通过加强全球范围内的数据共享与模式研发,“海洋十年”力求填补现有风险评估的空白。这一系列努力将为世界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社区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帮助它们应对诸如海平面上升、海洋热浪、巨浪、风暴潮、珊瑚礁白化、台风、极端热浪、洪涝/干旱等复杂的自然灾害和海上溢油、落水事件等人为灾害。同时,“海洋十年”倡导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结合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以可持续的方式应对海洋和沿海灾害。通过全球合作,推动跨学科研究,提升灾害预测和减灾能力,力求为世界各地的沿海社区提供更加精准和操作性更强的风险应对方案。
同时,海委会颁布了《海洋十年愿景2030白皮书》,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全面的、多维度的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帮助沿海社区通过可持续规划与科学应对,实现“安全的海洋”和“可预测的海洋”。通过跨国协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创新研究,“海洋十年”希望为全球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风险提供坚实科技保障和可行的应对途径。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多项针对海洋与气候防灾减灾的“海洋十年”机构和行动获批,在推动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由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牵头的“海洋十年”海岸带韧性协作中心(DCC-CR),专注于增强沿海地区的复原能力,应对如海啸、气候变化等海洋灾害,提升全球沿海社区的恢复能力;由海委会牵头实施的“海洋十年”海啸计划(UN Decade Tsunami Program),旨在提高各国应对海啸的能力;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OSF),旨在显著提升全球对海洋和气候的预报能力,将通过新的海洋卫星、研制并布放新一代漂流浮标、突破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的变革性理论,最终开发出无缝的海洋至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增强人类对海洋和气候灾害的抵御能力。
这些宏观策略与具体行动相辅相成,构成了联合国“海洋十年”应对海洋与气候灾害的整体框架,将为大幅度提升全球范围内的蓝色防灾减灾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众多沿海国家的期盼:以东南亚为例
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对蓝色防灾减灾的需求日趋迫切。频发的热带气旋、洪涝/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到沿海及内陆国家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直接阻碍了各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原校长、联合国“海洋十年”第一届咨询委员会专家Nor Aieni Haji Mokhtar教授介绍了东南亚地区对海洋和气候灾害防控和应对能力提升的热切期盼,呼吁建立一个涵盖海洋观测、预测、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的全球无缝预报系统,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气候变化威胁。她特别提到,与中国过去15年的合作使得东南亚海洋预报保障能力得到了本质性提升,众多居民受益于与中国的海洋科技合作。
当前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了沿海社区的生存环境,还制约着相关地区的长期发展,尤其是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东南亚各国迫切期望通过与全球合作伙伴特别是中国的协同努力,共同发展先进的海洋观测、预测和预警技术,全面提升灾害应对水平,从而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Nor Aieni Haji Mokhtar教授高度赞赏中国在海洋防灾减灾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创新与积累,表示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加紧密合作,希望可以通过共享前沿技术成果,借鉴中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的丰富经验,推动东南亚地区技术和知识的创新与进步,保护脆弱的沿海和海洋资源,从而实现向气候适应型海洋经济的转型。
我国核心海洋科技突破:蓝色防灾减灾助推器
建立精准的海洋与大气极端环境预报系统是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决策的关键,预报系统建设需要模式研发方面的理论突破和观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欧洲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在主旨报告中指出,由于海洋巨大的热含量,海洋控制着台风强度的演化,也控制着全球气候变化。比如,台风发源于海洋,从海洋获得热量快速成长,一旦登陆后就会很快消亡;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热量增加,其中90%以上进入了海洋,可以说,海洋是全球气候的“大空调”。由于绝大部分居民生活在陆地上,人们感受到的台风和气候变化往往是在陆地上,但其根源则在海洋。提升台风和气候的预报能力,需要跨学科共同努力,其中海洋则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海洋、台风和气候预报一直是国际科学研究创新高地,体现了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半个世纪以来,海洋、台风和气候预报领域的重要贡献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等海洋科技发达国家,但是,极端环境预测一直存在巨大系统性偏差。我国经过近20年不懈科技攻关,取得了系列原创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
一方面,我国原创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论。湍流是精准预报的核心,也是国际科学难题。乔方利率团队发现非破碎海浪在海洋湍流中的控制性作用,揭示了海浪破碎产生的飞沫等过程对海气热量交换的关键作用,实现了理论重大突破,被国际成为“乔理论”。利用该理论进行耦合建模,海洋环境模拟误差减少了86%,海洋极端环境的预报能力随之本质性提高;台风预报主要包括路径和强度两个核心指标,经过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过去30年台风路径预报精度提升了约一半,但台风强度预报进展非常缓慢。应用“乔理论”,多个台风的强度后报精度平均提升了40%,对强台风提升尤其显著,这为提升台风业务化预报能力提供了全新思路。目前,该理论已被诸多欧美模式研发机构实际应用,均显著提升了其模式的能力,将国内外气候模式存在的共性偏差降低了约一半,则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能力会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我国成功突破了海洋观测的核心技术。海洋观测设备一直非常昂贵,成为世界海洋观测的“卡脖子”难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刘焱雄等专家团队开展跨学科深度合作,突破了全球海洋卫星导航系统观测信号准确提取等系列技术难题,研发了新型GNSS漂流浮标,将海洋观测仪器的成本大幅降低了96%,而观测精度与目前国际经典设备一致,且观测的要素则更为丰富,还能通过卫星智能控制。经过多次海试,已经在海上施工安全保障、海洋生态保护以及台风过程观测中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为全球海洋观测提供了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
蓝色防灾减灾长期需求:塑造国际合作新机制
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科学执行主任、中山大学于卫东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在海洋与气候领域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推动全球蓝色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平台。
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承办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简称“协作中心”)是目前全球8个“海洋十年”协作中心之一,旨在提供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平台,汇聚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民间社会力量,增进对海洋与气候关系的科学理解,并通过联合多利益攸关方、发展伙伴关系、倡导最佳实践以及共享数据和产品等方式,生成知识和解决方案,提升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协作中心积极协调海洋与气候领域的“海洋十年”系列大科学计划,推动形成新的“海洋十年”行动,鼓励更多利益攸关方参与“海洋十年”,大力推广最佳实践,并在提升公民海洋素养和开展能力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逐步形成了较强的国际合作网络和影响力。
此外,我国已获批5项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其中“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OSF)”大科学计划全球合作网络覆盖了50多个国家的70多个机构和5个国际组织,并已在海洋观测和模式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大地降低了海洋观测成本,将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海洋模拟与预报误差降低了80%以上。此次会议发布的“海洋之神”早期预警通用系统,便是OSF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将最新的科技突破直接转化为世界蓝色防灾减灾的能力,提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是我国对世界的突出贡献。
协作中心与OSF国际大科学计划密切合作,将为全球海洋与气候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国际协调作用,有效促进数据、信息、解决方案和公共产品的整合、产出与共享,这也将是构建全球蓝色防灾减灾合作新机制的重要实践。
在讨论环节,国内外与会嘉宾在高度肯定“海洋十年”重要作用的同时,深入探讨了后“海洋十年”时代,特别是针对蓝色防灾减灾领域,如何继承“海洋十年”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实现蓝色防灾减灾能力的长期不断提升需要在诸如OSF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基础上,塑造新的国际合作机制,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将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蓝色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将各方力量高度聚合并惠益全球。以此为目标,设计并打造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无缝预报国际合作平台。
- 上一篇 “海洋之神”早期预警通用系统向国际社会发布 2024.10.29
- 下一篇 海洋合作发展论坛蓝色防灾减灾平行论坛开展圆桌讨论——凝聚多国各界共识,共创海洋合作新机制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