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我所在晚第四纪鄂霍次克海环境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5.11.04 来源:地质室 字号

近日,我所科研团队在鄂霍次克海环境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基于鄂霍次克海多站沉积岩心记录,结合数据标准化集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构建了末次冰期(3万年)以来鄂霍次克海环境演变格局。

鄂霍次克海位于东亚夏季风边缘,是现代北太平洋中层水通风源区和北半球季节性海冰最南界,其环境演变敏感响应高低纬气候变化,并对区域气候和环境施加重要反馈。目前,由于研究材料限制和年龄模型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其海盆尺度上环境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

该研究综合了鄂霍次克海海盆尺度上30站沉积岩心记录,重建了3万年以来鄂霍次克海海盆尺度上海表温度、海冰活动、表层生产力及中层水通风的变化历史,提出了海冰主控的“冰期型”和海冰-洋流主控的“间冰期型”环境演变概念模型。研究指出,3万年以来鄂霍次克海环境格局变化受高纬(50°N)太阳辐射量、大气CO2浓度和高低纬海洋-大气环流模式变化控制。该研究强调了高低纬气候过程对高纬边缘海环境格局的综合调控作用,深化了对北半球高纬边缘海环境演变机理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研究成果以“多因素调控3万年以来鄂霍次克海海盆尺度环境演变(Basin-scal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Okhotsk Sea controlled by multiple factors over the past 30,000 years)”为题,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王庆超,通讯作者为邹建军研究员和石学法研究员。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崂山实验室创新项目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360/SSTe-2024-0341(中文版),https://doi.org/10.1007/s11430-024-1700-y(英文版)


末次冰期以来鄂霍次克海环境指标对比和环境演变模式

X
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洋一所网站跳转到第三方网站,请确认是否继续?
留在本站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