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保护大会精神·学思践悟:推动中欧蓝碳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时间:2023.09.14 来源:海岸带中心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蓝碳(海洋碳汇)的价值和潜力,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下开展了广泛合作。在这一领域,我国也积累了深厚的工作基础。2017年,《“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明确指出加强蓝碳国际合作,并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的倡议,与沿线国在海洋和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监测、标准规范与碳汇研究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在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推动下,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蓝碳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多层次的蓝碳国际合作,推广中国在蓝碳方面的理念、技术和实践方法,已经成为我国开展蓝碳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中欧蓝碳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和欧洲都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在蓝碳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前景。双方既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推动者,又是《巴黎协定》的缔约方,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拥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为中欧蓝碳合作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大力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欧洲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领域一直积极扮演领导者角色,在“欧洲绿色新政”战略下,倡导“净零碳排放”,构建“碳中和大陆”。中欧于1994年开启能源部长级对话,2005年发表《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气候变化议题已逐渐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内容,初步形成了包括中国—欧盟科技创新合作联合资助机制、中欧蓝色伙伴关系、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等在内的广泛合作机制,为进一步推动蓝碳领域的中欧国际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蓝碳资源调查、评估及研究方面,中国和欧洲在中纬度陆架浅海均具有巨大的蓝碳潜力,蓝碳科学研究受到双方的高度重视。中国海岸线绵延数万公里,管辖海域面积广阔,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蓝碳资源十分丰富。欧洲在河口和海岸潮间带地区同样存在巨大碳汇潜力。中欧双方还共同面临海岸生境退化和海岸栖息地丧失等问题。

中欧在蓝碳管理层面具有强互补性。中国拥有首个综合性蓝碳核算标准,而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发展最成熟的跨行业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体系。双方可以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将我国蓝碳标准推向国际。双方对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之外的大型藻类和贝类碳汇,也展现出同样的研究兴趣。基于中欧蓝碳合作研究,通过双方互比、互验、互认,可争取将贝藻碳汇纳入碳交易范畴。

驱动中欧合作的四大因素

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是合作的外部驱动力。2021年IPCC报告指出,全球变暖速度比想象中要快,但采取积极的措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固定大气中的碳,仍可以控制增温乃至逆转降低,而达成这一目标的窗口期正在快速关闭。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治理均是全球性的,依靠单一国家的努力难以有效应对,中欧应在蓝碳领域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维护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多边受益与共同需求是合作的内部驱动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洲是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群体。中欧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温室气体排放者,应通过共同开展科研、技术创新和政策制定,促进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规划路径。同时,中欧都依赖于海洋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和生态服务,双方合作可以实现蓝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从而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优化实现。通过推动中欧蓝碳合作项目,中欧可以展现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增强双方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科研创新是合作的核心驱动力。中欧双方在海洋科研、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等领域都拥有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双方在大尺度和高精度海洋碳汇数据获取、碳汇时空演变机理与预测、碳汇与生态功能协调影响机制、碳汇交易与综合管理等方面共同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推动中欧蓝碳合作科研项目可以促进双方在蓝碳资源调查、碳储存机制研究等方面深入合作,进一步与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结合,产出新的理论方法,推动蓝碳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时,项目合作还可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等学科,促进共同开发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监测和评估蓝碳贡献。

双方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求也是合作的重要驱动力。中欧双方在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负碳增汇、蓝碳交易、蓝碳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实现蓝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中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提供新契机。中欧合作推动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其更好地发挥防风消浪、缓冲海平面上升、涵养水源、养护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降低灾害风险、发展生态产业以及改善人居环境等生态服务价值,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精准发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中欧蓝碳合作的核心目标之一。未来,中欧在蓝碳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应从技术、管理政策和示范合作三个方面集中发力。

在技术领域层面,通过开展蓝碳务实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中欧在蓝碳技术研发、碳汇过程机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科技引领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提升,重点发展蓝碳关联产业,如藻类养殖、海洋生态修复等,为中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提供新契机,为双方经贸关系提供新增长点。合作开发负碳技术示范性项目,推动以“减排增汇”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有助于积累相关成本、收益和风险方面的经验,验证项目开发运营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提振私人和公共投资者信心。在蓝碳核算与管理技术上,构建中欧双方互认的蓝碳管理模式、评估蓝碳核算体系和蓝碳交易方法学,探索实践跨境蓝碳交易和储备调节机制,适度引入配额、期货和拍卖等多种方式,尝试建立可包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蓝碳市场交易机制等。

在管理和政策方面,中欧可以在蓝碳科研和技术管理政策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率先开展先导性的蓝碳管理政策示范。鼓励双方科研人员在蓝碳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蓝碳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合作制定国际蓝碳标准,确保蓝碳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推动全球蓝碳领域的发展和合作;持续扩大公众参与,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课程等形式,提高公众对蓝碳的认知和理解,形成广泛的合作共识。

在全球气候治理示范合作方面,通过中欧合作,推动标准化的蓝碳调查、核算与交易方法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应用,并建设一批蓝碳综合实验基地和示范区。基于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助计划,可以在这一地区合作开展蓝碳生态系统调查、核算、海洋负排放和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技术推广和政策援助,结合双方在蓝碳实践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不断累积实践经验。

(本文作者系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永洵、欧阳绿茵、姚娟娟对本文亦有贡献)


X
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洋一所网站跳转到第三方网站,请确认是否继续?
留在本站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