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科研人员荣获首届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指导,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6家学会联合设立举办的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奖活动圆满落幕。通过初审、终评,经公示并报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活动评选出137项获奖成果,其中青年科技奖28项。我所海岸带中心刘大海正高级工程师牵头开展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系列工作、我所地质室刘升发研究员牵头开展的“海上丝绸之路关键海域联合调查与研究发现”项目获评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
获奖人刘大海,系我所海岸带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学术带头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首席专家、首批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等,目前是联合国经常性进程入库专家、联合国海洋十年“GLOBAL ONCE”大科学计划成员/国际合作秘书处联系人、世界银行IFC蓝色产业专家、科技部中国蓝碳路线图秘书组副组长&集成耦合组领衔专家。近期,正式当选《2023-2025第三次全球海洋评估(The Third World Ocean Assessment,WOA Ⅲ)》海岸带发展专章“Chapter 9: Coastal Development”的协调作者,这是首次由中国科学家担任全球海洋评估专业性章节的协调作者。他带领团队深耕海洋与海岸带碳汇核算工作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构建了海岸带碳汇时空模拟与精细化核算方法,能够快速、简便且准确地估算海岸带土壤碳储量,定量刻画其空间特征,已成功应用于山东半岛、江苏沿岸、长江口等区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CATENA、Land Use Polic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牵头编写并获批了全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HY/T 0349-2022),成功入选“2022中国‘双碳’十大事件”及2023年全国科技周主场活动。该标准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构建了适用于我国海洋碳汇核算的方法学体系,为解决海洋碳汇的量化问题方面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确保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有标可依。此外,为促进我国海洋碳汇调查、监测、管理、评价和规划保护等工作开展,推动碳中和背景下海洋碳汇理论体系与增汇技术的构建和提升,团队申请并立项了《海洋碳汇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目前已组织通过专家内审并编制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其他标准相关制定和修订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获奖人刘升发,系我所地质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沉积与古气候演化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资源部、外交部项目20余项,主要开展了泰国湾、巽他陆架、安达曼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等海上丝绸之路关键海域沉积物“源-汇”过程和古气候演化研究,建立了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典型海域沉积物输运模式,揭示了末次冰期以来印度季风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通过组织实施系列国际合作航次完成了代表性成果“海上丝绸之路关键海域联合调查与研究发现”,在QSR、JGR、EST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合作撰写专著2部、图集3部,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项,获“青岛拔尖人才”称号及省部级科研奖励5次。
两位科研人员荣获自然资源青年科技奖,不仅是对其本人的激励,更是对我所科研工作的认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所将组织全所广大干部职工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海洋科技领域国家重大需求,以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为抓手,激发研究所科技创新活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全力推进海洋科研事业再上新台阶!
- 上一篇 我所与山东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12.18
- 下一篇 我所海洋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防护团队荣获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2023.12.12